湖北日报整版推出:光影回溯百年沙市

发布时间:2024-06-25
字体【
分享到:

全文如下

↓↓↓

开埠后,沙市日清码头桅杆林立,一片繁忙。

一幅幅珍贵的百年老照片,一件件见证工业成就的老设备……在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沙市记忆(1876-1949)文化展示馆和沙市工业成就展分别设立在改造后的沙市打包厂和“活力28”老厂房中。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这两处展馆,虽然历经岁月变迁,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历史遗存让沙市洋码头这片土地的发展历程触手可及,令前来游览、怀旧的游客感慨万千。

重现百年前的沙市面貌

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沙市港成为外轮的“寄泊港”;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沙市港成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

走进“沙市记忆”展,顿时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展馆用“水运码头”“开埠商城”“近代工业”“烽火岁月”四个部分,三百多幅老照片、近百件老物件和3部专题影视片,真实展现了沙市1876至1949年间的城市样貌,立体、生动地展现了沙市从清末古镇向近代城市转型的变迁史,是从晚清至1949年沙市社会、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的缩影。

民国时期,修建洋码头交通右路。

民国时期,民生公司办公楼。

从老照片中,得以一窥近百年前沙市的概貌——

沿江港口遍布,趸船如云、桅杆林立,来往的工人挑着扁担上下码头运送货物,一片繁忙景象。中式的海关大楼和西式的税务司楼并列,门外的围墙上详细记录有当时长江水位,还有沙市打包厂、民生公司办公楼、日本领事馆、邮局等建筑。

在沙市打包厂机器房,工人使用当时先进的千吨液压打包机打包货物。在花包专用码头,产自江汉平原的优质棉花从这里装船,销往重庆、上海等地纱厂。沙市城区沿荆江大堤布局,沿堤街、九十铺、中山马路、三民路一带,街巷繁华、商铺众多,行人有穿着西式风衣、西裤的,也有身着长衫、布鞋的,沙市的市井百态从岁月深处徐徐浮现。

沙市开埠后,外国商品大批进入沙市,给本地货物出口造成冲击。1898年5月9日,湖南商帮的伙计被轮船招商局更夫打死,商帮围攻和火烧轮船招商局,火势蔓延至沙市关、日本领事馆和英国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这就是著名的火烧“洋码头”事件。迫于英日压力,清政府对码头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展厅用一个数字装置还原了这段历史。

展厅里一张沙市俯瞰图摄于1935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航拍照片。当年荆沙地区遭遇水灾,35岁的张学良乘飞机到荆州上空视察洪灾,这张照片便是当时在飞机上拍摄的。照片中,江水没过江堤,远处的民居陷入一片汪洋,洋码头的标志性建筑沙市打包厂、海关大楼等建筑依稀可见。1936年7月3日,张学良收到《沙市市政汇刊》题词请求后,对灾情记忆犹新的他挥毫写下“利济群生”四个大字。

满目疮痍的沙市街头、日本人奴役沙市人的屈辱口号……走进“烽火岁月”展厅,战争的压迫感席卷而来。展厅中由当时日军拍摄的老照片,忠实记录了日军轰炸、扫荡、占领沙市的场景。当时沙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上,有一根水桶粗的电线杆,这是日军当众刺杀抗日义士和普通民众的刑场,人称“刺柱”,二千多人罹难于此。展厅内安放了一根“刺柱”复制品,无声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沙市的过往。

沉浸式回忆沙市工业丰姿

位于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的江汉明珠工业成就展示馆,由原活力28厂合成车间旧址设计改造而成。展馆分为三层,一楼为活力28主题展,二楼、三楼为沙市工业成就展,主要展示上世纪80年代,沙市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风貌,当时形成了纺织印染、轻工、化工、电子、机械装备、家用电器制造等六大产业的城市工业格局。

在一楼展厅,循环播放着“活力28 沙市日化”这段曾经响彻全国的广告,沙市这座小城借此蜚声全国。沙市日化的前身是沙市油脂化工厂,始建于解放初期1950年,是一家加工菜籽、棉籽、芝麻的食用油加工厂。在1982年,耗时28天研制出超浓缩无泡洗衣粉的样品,并以此命名“活力28”品牌,开创了中国洗涤行业新纪元。

展厅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三转一响”配置齐全的婚房

一袋洗衣粉是如何诞生的?通过一个互动装置,游客可以选择“添加”不同成分,了解不同功能洗衣粉的制造流程。展厅内保留了当年“活力28”洗衣粉的生产线,游客依然可以看到两层楼高的原料罐,各种当年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以及琳琅满目的洗衣粉包装。

如果你是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湖北人,那你一定对“沙市制造”不陌生,展厅中有一个特殊的房间,一定能够唤起你的怀旧记忆。这是一间“三转一响”配置齐全的婚房,大红喜字贴在床头、窗上,鸳鸯牌床单铺在床上,进门右手边的老式橱柜、衣柜,摆放着蝴蝶牌缝纫机、大红色的荆江暖水瓶,以及冰箱、电视机、收音机、座钟、搪瓷盆等用品。看到屋中陈列的这些老物件,如同穿越时光之门,看见沙市当年的工业荣光。

   

江汉明珠工业成就展示馆保留了当年“活力28”洗衣粉的生产设备。

进入新世纪,一批沙市老品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化的洋码头,改造后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成为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滨江观光、运动健身、文创空间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长江商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荆江奔涌,川流不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沙市往事,伴随着一张张老照片、旧物件、还原的街景陈设,一一浮现眼前,成为观众抚今追昔、畅想未来的情怀归宿。

百年前,沙市江边的民居。

1935年,张学良视察荆沙洪灾时,于飞机上拍摄的俯瞰图。

百年前,沙市海关大楼(左)和税务司楼(右)分别为中式和西式风格。

(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