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市

沙市区是荆州市中心城区,荆州市金融、商贸、物流和信息中心。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北岸,东与潜江市和江陵县接壤,南靠长江与公安县隔江相望,西与荆州区毗邻,北傍长湖与荆门市沙洋县隔湖相望。辖区国土面积522.75平方公里(含荆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耕地面积31.7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6.19万亩(稻田综合种养14.31万亩),池塘养殖面积有3.29万亩。辖4镇、6个街道办事处,4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户籍户数16.02万户、户籍人口42.02万人。

走进沙市
数据沙市

地区生产总值

610.82亿元

农业总产值

43.34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55.1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

70家产值过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62.53亿元

“四上”企业

745

地方财政总收入

48.43亿元

沙市记忆
三楚名镇——沙市Modern Industry

沙市,发端于先秦,春秋战国时名津,为楚国大江津渡。秦汉时名津乡,是水陆交通交会之地。魏晋南北朝时名江津,是官船码头和贡赋中转港口。隋唐至宋元时发展成商业要会,唐初称沙头,是南丝绸之路要冲。五代十国时,南平国置沙头镇,为商埠和军港。宋代称沙市镇,设监镇,筑沙市城。沙市在明代工商业发达,清代称“三楚名镇”,十三省(市)商帮在此经商兴业,是江汉平原的物资集散地。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允英国轮船在沙市暂停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日等多国在沙市设领事或领事馆,清政府在沙市设海关,有“小汉口”之称。民国初期,沙市向近代城市转型,纺织、打包、电力等业兴起,曾是中国第三大棉花出口地。1948年,沙市城区人口2万户,约9万人,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商贸中心和纺织工业重镇。

近代工业Modern Industry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沙市首家机器织布厂在九十铺街创办。次年,中日烟厂在青石街开办。民国初期,云锦织布厂、胜家机器公司、信义面粉厂、崇石印刷厂、电棉机厂、普照电气有限公司等相继创办,总资本达五十五万银元,从业人员约500多人。 1927年,汉口打包有限公司沙市分公司创办,1929年建成沙市打包厂。1929年,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1年建成沙市纱厂。这两家公司是长江沿岸较先进的大型工厂。 1930至1949年间,印刷、米面加工、电力、机械制造、玻璃制品、日用化妆制品等工厂发展到20多家。

水运码头Water Wharf

清中期,沙市沿江有“三关六码头”,即大湾、宝塔、巡司巷税关码头;拖船埠、康家桥、七里庙、谷码头、竹架子、白河套客货码头。清光绪年间,沙市设海关,轮船招商局,英、日、美等国的轮船公司在沙经营航运。 民国时期,轮船招商局、民生、三北等轮船公司在沙设办事机构,小轮船公司鼎盛时达46家。沙市港有至宜昌、汉口等地航线19条,大小码头总计达43个。

开埠商城Commercial Port Opening

清末,沙市城区约有1.5万户,总人口约10万人。常年寄泊沙市港的帆船约1500艘。有银号130家、粮行200余家、布铺114家、花行130家、盐号21家、药铺160家、丝铺16家、蜜蜡店18家、糖铺7家、洋货店10家,是鄂中南的贸易中心。 民国时期,云、贵、川、湘的土货,沪、汉、津、宁的工业品在沙市集散,外商设立的洋行、公司有20多家。1923年起,棉花成为沙市大宗出口货物,出口量曾仅次于汉口、天津。1948年,沙市有牌名的商业店铺达1635家。中国四大银行都在沙市设有办事机构,本地钱庄多达百家,银元、官票、四川铜元等在市面流通。

大赛巷特色小吃一条街


查看更多 →